你聽過「饅化臉」嗎?為什麼明明是變美,卻看起來越來越怪?皮膚專科陳昱璁醫師 | 雅丰麗緻美膚診所

你聽過「饅化臉」嗎?為什麼明明是變美,卻看起來越來越怪?皮膚專科陳昱璁醫師 | 雅丰麗緻美膚診所

變美的代價可能是看起來不像自己

醫美技術越來越普及,但同時也出現了怎麼有些人的臉,越打越腫、越做越不像自己;在醫美圈,這種過度填充、輪廓失真的現象被稱為「饅化」,字面意思就是臉變得像饅頭一樣腫脹、失去自然感,本來想讓臉更精緻,結果卻變得浮腫不自然,不只外型變了,甚至還有點認不出原來的五官,到底為什麼會有饅化臉現象出現?雅丰診所陳昱璁醫師將進一步解析饅化到底是什麼?又該怎麼避免踩到這條過度醫美的紅線?

 

什麼是饅化?

「饅化」(Overfilled Syndrome)是一種臉部過度填充的狀態,常出現在接受多次注射型療程(如玻尿酸、童顏針、肉毒、洢蓮絲等)之後,臉部看起來變得浮腫、線條模糊,甚至整體五官比例失衡,簡單說,饅化臉其實就是臉部過度處理後的視覺異常;明明初衷是要變年輕、緊緻,但因為填充過量或操作方式不當,結果反而讓臉部輪廓變得不自然,甚至比原本還顯老。

這類情況最常發生在臉頰中段(蘋果肌區域)、法令紋修飾處、下顎線,陳昱璁醫師提到:「近期門診中常見的諮詢項目之一,是民眾想了解自己的臉部還有哪些可以調整的地方。其實,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臉已經進入「饅化」階段,只是覺得臉看起來怪怪的,或是五官比例越來越不協調。」

 

饅化的成因有哪些?

饅化並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,而是技術、觀念、劑量控制與審美綜合出錯的結果,陳昱璁醫師整理出以下幾個常見原因:

1. 反覆注射填充物但未適當吸收

很多人長期施打玻尿酸或童顏針,沒有等待身體吸收,疊加過多劑量導致局部膨脹、堆積。

2. 審美觀過度強調飽滿

部分醫師或顧客過度追求蘋果肌、逆齡效果,忽略原本的五官比例,導致臉變成澎一塊。

3. 操作技術不當

注射層次錯誤、分布不均,會導致填充物堆積在表皮或不該豐盈的位置,形成凸起或腫脹感。

4. 體質代謝差異

每個人代謝速度不同,有些人填充物退得慢,一再補打就容易過度累積。

5. 無定期評估膚況與比例

忽略臉部比例變化,只憑感覺或拍照光影做調整,很容易越打越多、越打越走鐘。

陳昱璁醫師補充:「即使是同樣劑量,不同人的骨架、肌膚厚度、代謝速度都會影響最終效果,療程不能用複製貼上的方式進行。」

 

常見Q&A

Q:我已經打過很多次玻尿酸,但不確定自己是不是饅化了?

A:觀察自己是不是出現臉輪廓變模糊、笑起來不自然、照相總覺得哪裡怪,甚至有膨脹感、臉比以前大一號等狀況,如果有這些現象,建議讓專業醫師實際評估是否有堆積或過量情形。

 

Q:饅化臉可以修正嗎?

A:可以,但需依填充物種類決定修正方式。像玻尿酸可用降解酶處理,童顏針則需要等待自然代謝,搭配改善膠原增生的療程,最重要的是暫停重複補打,重新調整施打策略。

 

Q:什麼樣的醫美操作能有效預防饅化?

A:避免饅化的關鍵是「多點少量、層次分布、定期評估」,每一次施打都應該依照個人膚況與比例做微調,而不是為了追求立體或澎感而無止境堆疊填充物。

 

Q:每年打一次玻尿酸也會饅化嗎?
 A:不一定,但如果每次都補在相同部位、又沒有代謝完全,長期還是有可能堆積,建議每次療程前都做完整評估,不需要為了追求持久就強求劑量。

 

Q:怎麼選擇醫師比較不容易產生饅化的狀況?

A:醫師除了技術面的考量外,更要看審美與溝通意願,一位好醫師會根據顧客的臉型和個性,保留本來的特質,可以變得更自然、更有精神,而不是變成標準模板臉。

分享:
標籤: